2023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大型集中式光伏项目,项目投运后,每年发电量约占吉国发电量的17%;

2023年,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风电合作投资协议书,这将成为中亚第一座山地风电站。

这些项目,改变了这些国家的能源结构。也正是这样的基础,让这些国家可以自主选择其绿色转型的道路,可以主导自己绿色转型的进程。

有行动,也意味着他们在这些国际议题上,有了发声的底气。

过去,拥有发声的机会,对于很多上合组织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

曾长期在中亚地区研究考察的区域国别专家张艳璐表示,随着这些国家在上合组织的框架下不断深入各领域的合作,上合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间的实力失衡和地位不对等,提升这些国家的国际地位。

也就是说,当有些国家搞"筑墙设垒""脱钩断链"时,上合组织成员同样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事实上,过去几年,就在美西方国家大搞贸易壁垒时,中亚国家选择了一条相反的路--李天毅告诉谭主,中亚国家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免关税或关税优惠政策。

由此可见,上合组织的发展,也能让全球治理舞台上出现更多元的声音。

这也是"亚欧大陆"发展模式的意义所在。

亚洲主体性更强,是上合组织的发展思路之一,沿着这样的思路发展,会给成员国带来怎样的变化?

去年年底,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副部长在与上合组织秘书长张明面对面沟通时,提到一个关键词--现代化。

用"现代化"这个词来描述发展,这更像一个我们所熟悉的表述。

谭主在进行梳理后发现,中国国家主席第一次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的讲话中提及"现代化",是在2021年。他提到:

"……重点支持现代化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项目……"

这段讲话,也成为那一年中亚国家讨论"现代化"的高峰。

2021年,互联互通的项目,让"现代化"进入了上合国家的视野。第二年,这个词就成为了上合国家的热议词。

2022年,中国国家主席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的讲话中提到:

"……我们将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给上合国家乃至世界带来新机遇?"现代化"是如何可感可知,走入了上合国家讨论的语境?

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跟谭主分享了他的观察,在全球经济进入复苏期时代,社会民生层面的压力都被放大,包括贫困问题。也是在这样一个节点,中亚各国开始对中国的治理模式感兴趣,通过合作,中国式现代化给了广大中亚国家发展自身经济甚至实现现代化一些启发,让他们有信心以自身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次上合峰会的主办国哈萨克斯坦,就是一个观察的窗口。

谭主整理了2022年和2023年中哈双方交流的新闻稿,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合作项目,进行了编码。

这两年间,中哈提到的合作项目,涉及交通、能源、工业、农业、经贸、科技等多个领域,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交通--从"中欧班列"、"增设铁路口岸",再到"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

中国人总说,"要想富,先修路"。但交通领域,似乎不足以让哈萨克斯坦民众直接感受到"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哈还做了什么呢?

哈萨克斯坦曾在2017年,把"发展出口导向型电动汽车生产"写入国情咨文,视电动汽车产业为哈萨克斯坦把握未来机遇的主要抓手。但这一目标提出4年后,哈萨克斯坦仍未实现本国电动汽车商业化生产。

改变,发生在2023年。

此前,中哈合作下,有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了一条电动汽车生产线。它的投产,让哈萨克斯坦拥有了生产电动汽车的能力。

中哈合作带来的一个改变是,2022年,阿斯塔纳的城市路线上投放了100多辆电动公交车,2023年底,阿斯塔纳的电动公交车翻了一倍还多。

哈萨克斯坦的电动公交车

哈萨克斯坦司法部等部门公务车都在推进电动汽车的更新使用。

这样的各领域新能源汽车铺展,都来自中国车企的支持。

可以看到,这些项目,从交通、能源、工业的领域,构成了一条电动汽车上下游的链条。

别忘了,哈萨克斯坦的目标是希望出口电动汽车,出口,需要的是交通设施。看到这,也不难理解,交通领域为什么会成为这两年中哈合作项目最多的领域。

有了产业,会给哈萨克斯坦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谭主联系到了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集团创始人努尔兰·斯马古洛夫,他的公司,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汽车贸易公司。

起初,不少哈萨克斯坦人靠卖中国的二手电动汽车赚钱,努尔兰·斯马古洛夫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随着中哈之间合作的加深,努尔兰·斯马古洛夫正计划在阿拉木图工业区开工建设多品牌全周期汽车工厂,工厂预计将于明年开始生产。

工厂设计图

而更令其骄傲的是,这些汽车出厂时的车机系统语言,都将使用哈萨克语。

这是哈萨克斯坦实现国家目标,迈出的一步。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给哈萨克斯坦实现现代化的启发。

中亚地区在历史上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亚欧大陆各地交流的枢纽,然而,由于历史上受到外部影响更多,他们曾经更倾向于使用"欧亚"(Euraisa)和"欧亚主义" (Eurasianism)的概念。

但现在,他们拥有了更多发展的底气与自主权。

这次峰会结束后,中国将接任上合组织2024-2025年轮值主席国。会有更多的合作,落地生长。

从进口合作、到本地化生产、再到搭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这背后的"发展",一直是各国的根本愿望,这样的合作不仅在哈萨克斯坦上演,也在中国和其他上合组织国家间上演。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抵达哈萨克斯坦后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

从"欧亚"到"亚欧",一个表述的变化,折射的是亚洲国家向外连接的自信,也是亚欧共同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成果。

弥合世界的纠纷、壁垒,需要合作共赢的"上海精神",更需要一个更加自信的亚洲,创造新的可能和未来。

“三里桥还有没有”_朴直

原创 为何上合越来越有吸引力了?这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明证!

最佳回答:1、三里桥还有没有:玩陌陌的聊天暗号大全

2、上海新茶嫩茶工作室

3、广州天河茶室

4、北京高级茶馆

5、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快餐400

  

2023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大型集中式光伏项目,项目投运后,每年发电量约占吉国发电量的17%;

2023年,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风电合作投资协议书,这将成为中亚第一座山地风电站。

这些项目,改变了这些国家的能源结构。也正是这样的基础,让这些国家可以自主选择其绿色转型的道路,可以主导自己绿色转型的进程。

有行动,也意味着他们在这些国际议题上,有了发声的底气。

过去,拥有发声的机会,对于很多上合组织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

曾长期在中亚地区研究考察的区域国别专家张艳璐表示,随着这些国家在上合组织的框架下不断深入各领域的合作,上合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间的实力失衡和地位不对等,提升这些国家的国际地位。

也就是说,当有些国家搞"筑墙设垒""脱钩断链"时,上合组织成员同样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事实上,过去几年,就在美西方国家大搞贸易壁垒时,中亚国家选择了一条相反的路--李天毅告诉谭主,中亚国家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免关税或关税优惠政策。

由此可见,上合组织的发展,也能让全球治理舞台上出现更多元的声音。

这也是"亚欧大陆"发展模式的意义所在。

亚洲主体性更强,是上合组织的发展思路之一,沿着这样的思路发展,会给成员国带来怎样的变化?

去年年底,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副部长在与上合组织秘书长张明面对面沟通时,提到一个关键词--现代化。

用"现代化"这个词来描述发展,这更像一个我们所熟悉的表述。

谭主在进行梳理后发现,中国国家主席第一次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的讲话中提及"现代化",是在2021年。他提到:

"……重点支持现代化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项目……"

这段讲话,也成为那一年中亚国家讨论"现代化"的高峰。

2021年,互联互通的项目,让"现代化"进入了上合国家的视野。第二年,这个词就成为了上合国家的热议词。

2022年,中国国家主席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的讲话中提到:

"……我们将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给上合国家乃至世界带来新机遇?"现代化"是如何可感可知,走入了上合国家讨论的语境?

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跟谭主分享了他的观察,在全球经济进入复苏期时代,社会民生层面的压力都被放大,包括贫困问题。也是在这样一个节点,中亚各国开始对中国的治理模式感兴趣,通过合作,中国式现代化给了广大中亚国家发展自身经济甚至实现现代化一些启发,让他们有信心以自身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次上合峰会的主办国哈萨克斯坦,就是一个观察的窗口。

谭主整理了2022年和2023年中哈双方交流的新闻稿,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合作项目,进行了编码。

这两年间,中哈提到的合作项目,涉及交通、能源、工业、农业、经贸、科技等多个领域,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交通--从"中欧班列"、"增设铁路口岸",再到"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

中国人总说,"要想富,先修路"。但交通领域,似乎不足以让哈萨克斯坦民众直接感受到"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哈还做了什么呢?

哈萨克斯坦曾在2017年,把"发展出口导向型电动汽车生产"写入国情咨文,视电动汽车产业为哈萨克斯坦把握未来机遇的主要抓手。但这一目标提出4年后,哈萨克斯坦仍未实现本国电动汽车商业化生产。

改变,发生在2023年。

此前,中哈合作下,有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了一条电动汽车生产线。它的投产,让哈萨克斯坦拥有了生产电动汽车的能力。

中哈合作带来的一个改变是,2022年,阿斯塔纳的城市路线上投放了100多辆电动公交车,2023年底,阿斯塔纳的电动公交车翻了一倍还多。

哈萨克斯坦的电动公交车

哈萨克斯坦司法部等部门公务车都在推进电动汽车的更新使用。

这样的各领域新能源汽车铺展,都来自中国车企的支持。

可以看到,这些项目,从交通、能源、工业的领域,构成了一条电动汽车上下游的链条。

别忘了,哈萨克斯坦的目标是希望出口电动汽车,出口,需要的是交通设施。看到这,也不难理解,交通领域为什么会成为这两年中哈合作项目最多的领域。

有了产业,会给哈萨克斯坦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谭主联系到了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集团创始人努尔兰·斯马古洛夫,他的公司,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汽车贸易公司。

起初,不少哈萨克斯坦人靠卖中国的二手电动汽车赚钱,努尔兰·斯马古洛夫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随着中哈之间合作的加深,努尔兰·斯马古洛夫正计划在阿拉木图工业区开工建设多品牌全周期汽车工厂,工厂预计将于明年开始生产。

工厂设计图

而更令其骄傲的是,这些汽车出厂时的车机系统语言,都将使用哈萨克语。

这是哈萨克斯坦实现国家目标,迈出的一步。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给哈萨克斯坦实现现代化的启发。

中亚地区在历史上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亚欧大陆各地交流的枢纽,然而,由于历史上受到外部影响更多,他们曾经更倾向于使用"欧亚"(Euraisa)和"欧亚主义" (Eurasianism)的概念。

但现在,他们拥有了更多发展的底气与自主权。

这次峰会结束后,中国将接任上合组织2024-2025年轮值主席国。会有更多的合作,落地生长。

从进口合作、到本地化生产、再到搭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这背后的"发展",一直是各国的根本愿望,这样的合作不仅在哈萨克斯坦上演,也在中国和其他上合组织国家间上演。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抵达哈萨克斯坦后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

从"欧亚"到"亚欧",一个表述的变化,折射的是亚洲国家向外连接的自信,也是亚欧共同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成果。

弥合世界的纠纷、壁垒,需要合作共赢的"上海精神",更需要一个更加自信的亚洲,创造新的可能和未来。

系统发生错误

页面错误!请稍后再试~